善恶无记三性 → 善惡無記三性

善恶无记三性 → 善惡無記三性
在唯識學上, 三性有兩種, 一者是稱為‘三自性’的三性, 即遍計所執性、 依他起性、 圓成實性;一者是善、 不善、 非善非不善的三性。 不善即是惡, 非善非不善即是無記, 所以三性又稱善、 惡、 無記三性。 一、 善: 善是能順益此世、 他世之法, 其定義是指能於現在世、 未來世中, 給與自他利益者。 善與惡, 都有理、 事之分, 理是分析善惡的性質, 事是說明善惡的行為。 先以善來說, 在理的一面, 《俱舍論》十三, 把善分為四種, 一者勝義善, 二者自性善, 三者相應善, 四者等起善。 在事的一面來說, 修唯識行, 持五戒、 行十善, 是基本的行持。 十善是: 不殺生, 進而行放生、 救生、 護生。 不偷盜, 進而行施舍, 財施、 法施、 無畏施。 不邪淫, 進而修梵(清淨)行, 出家人則完全斷淫。 不妄言, 進而說誠實語。 不綺語, 進而說質直語。 不兩舌, 進而說調解語。 不惡口, 進而說柔軟語。 不貪, 進而修不淨觀, 以對治貪欲。 不嗔, 進而修慈悲觀,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, 大悲拔一切眾生苦。 不痴, 進而修因緣觀。 二、 不善又稱為惡, 指其能違損此世他世之法。 《成唯識論》中稱: ‘違損此世、 他世為惡。’ 《俱舍論》十三, 把惡也分為四種, 即一者勝義不善, 二者自性不善, 三者相應不善, 四者等起不善。 在事相一面, 與十善相對者即是十惡。 十惡就是殺生、 偷盜、 邪淫、 妄言、 綺語、 兩舌、 惡口、 貪婪、 嗔恚、 愚痴。 三、 無記: 非善非不善, 不能記為善, 不能記為惡, 故稱無記。
* * *
善性、 惡性、 無記性。 見三性條。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Нужно решить контрольную?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